Google Audio Widget

Tuesday, May 8, 2007

Fwd: 轉寄: 日本製造的品質危機



---------- Forwarded message ----------
From: cy_kung@nbcmo.com.cn <cy_kung@nbcmo.com.cn >
Date: Apr 24, 2007 7:52 AM
Subject: 轉寄: 日本製造的品質危機
To: cy.koong@gmail.com


----- 轉呈者 cy_kung/nbwde 於 2007/04/24 上午 07:58 -----
jovi/nbwde

2007/04/23 下午 05:47

收件人
副本抄送
主旨
日本製造的品質危機




日本製造的品質危機

作者:石滋宜/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

過去日本以日本製造為傲,只要是日本製造的產品,就象徵著品質保證,但是日本製造的美譽,恐怕將被近年來接連不斷的品質事故摧毀,甚至有日本人憂心的認為,要恢復日本製造的品質,至少需要五十年的時間來重建。

從媒體報導資料中發現,光2006年5月之後,短短數月,日本因品質問題所導致的企業回收事件,就有:

2006年5月可口可樂日本分公司宣佈,召回生產的57萬瓶汽水,原因是生產線上測量糖和二氧化碳的設備發生故障,微量鐵粉被混入飲料。問題飲料是位於日本滋賀縣的工廠所生產,銷往日本中部和西部的13個縣。(新華網東京電)

2006年6月日本豐田汽車(Toyota)回收全球近百萬輛2003年7月至2005年11月出廠,燃料電池混合動力之Prius NHW20車型,以更換瑕疵的中間軸和滑動軛,以避免方向盤的動作傳達至前輪傳動軸強度不夠,導致方向盤失靈情況發生。(Australia Daily)

2006年10月日本新力(Sony)出產的電池出現過熱現象,可能導致筆記電腦短路或起火,日本夏普跟富士通兩家公司決定擴大回收Sony電池。(Pchome Online新聞財經)

2006年12月日本NTT DoCoMo宣佈,由於幾份關於鋰電池過熱可能導致電池「破裂」的報告,回收130萬顆由三洋(Sanyo)旗下公司生產的3G手機用瑕疵鋰電池。(SOHU.IT)

日本的品質危機在於,企業與企業人對於品質的堅持與榮譽逐漸喪失,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與壓力,欺瞞文化取代了品質文化。

在日本品質領域最高榮譽就是戴明獎,戴明獎於1951年創設,之後可說每個日本企業或企業經營者,都想獲得這項追求品質的榮譽。令人遺憾的是,2001年至今獲得戴明獎的只有四家,其中2002年到2004年日本甚至沒有一家企業獲得。

又根據推動戴明獎的日本科技(JUSE)統計,每年舉辦的品質管理講座,過去每年都有幾千人申請,但是到了2003年報名者劇減到只剩下152人,從這樣的現象可以發現,日本逐漸對於製造的品質關心度變得淡薄。

戴明獎雖然已不受日本企業的重視,不過從2001年至今,一共有二十三個外國企業獲獎,其中大部分是印度與泰國等亞洲新興國家之企業。而日本企業申請戴明獎的數目變少,主因在於日本企業在國際化的潮流中,導入ISO9000、ISO14000、歐洲的TS16949…等國際品質認證,使得戴明獎光環失色。

事實上,日本度過經濟黑暗十年,企業紛紛採取了裁員與組織變革等手段,品質變成次要的事情,另外,過去非常認真於追求品質的人,年紀越來越大逐漸開始退休,再加上製造產品的複雜性與生產現場必要的技術越來越高,而一般大眾卻對從事於生產工作的人並不表示尊敬,種種因素造成品質不良的事故接連發生。

誠如日前日本媒體大幅報導,北陸電力於1999年時,曾因違反核燃料棒的操作規範,導致意外的核裂變連鎖反應達15分鐘之久,險些釀成如美國三哩島(Three Mile Island)核電廠的意外事件,但此事一直被隱瞞。同年,位於茨城縣東海村的核能燃料加工廠,也曾因人員未遵守作業程序發生事故,造成兩名操作工人死亡;除此,中部電力在1991年,隱瞞一起操作失誤導致核電廠反應爐出狀況的意外;東北電力在1988年也發生過類似事故,但都沒有進行通報。

品質問題的發生,在於欺瞞文化的形成,當問題發生時,企業最為關心的是找出犯人來處罰,而人最怕被處罰與追究責任,不由的就會隱瞞或做假。環境不斷的改變,企業在紅海內廝殺,若無法跳脫與因應壓力的挑戰,企業文化的變質將是經營者不可不重視的問題。

再成功的企業,對於品質同樣需要精益求精。從日本面臨品質危機反觀,值得企業警惕與學習的是,如何塑造堅持品質第一的文化,養成企業內每位成員將品質視為榮譽,能夠一次就把事情做對、做好,面對錯誤時,也能具有承認錯誤的勇氣,使組織從錯誤中學習,不犯二過。因為只要對品質稍有懈怠,整個企業的品牌與聲譽都會受到嚴重影響,就像日本人所言,如有重建的機會,也需要付出龐大代價與漫長時間。(馬紹慧整理)

Fwd: 轉寄: Fw: 日本人對鴻海的分析



---------- Forwarded message ----------
From: cy_kung@nbcmo.com.cn <cy_kung@nbcmo.com.cn >
Date: Mar 27, 2007 8:04 AM
Subject: 轉寄: Fw: 日本人對鴻海的分析
To: cy.koong@gmail.com


----- 轉呈者 cy_kung/nbwde 於 2007/03/27 上午 08:09 -----



Subject: 日本人對鴻海的分析
http://china5.nikkeibp.co.jp/china/sou/honghai/honghai_01.htm
http://china5.nikkeibp.co.jp/china/sou/honghai/honghai_02.htm
http://china5.nikkeibp.co.jp/china/sou/honghai/honghai_03.htm
http://china5.nikkeibp.co.jp/china/sou/honghai/honghai_04.htm
http://china5.nikkeibp.co.jp/china/sou/honghai/honghai_05.htm
http://china5.nikkeibp.co.jp/china/sou/honghai/honghai_06.htm
http://china5.nikkeibp.co.jp/china/sou/honghai/honghai_07.htm
http://china5.nikkeibp.co.jp/china/sou/honghai/honghai_08.htm
http://china5.nikkeibp.co.jp/china/sou/honghai/honghai_09.htm



--- 本郵件來自HiNet WebMail ---

Saturday, May 5, 2007

blog open

blog open